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编号020【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二、学习重点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及评价三、学习难点1.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自主学习】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不甘心失败。(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大中小全部实行;取消;实行普遍。4.特色:兼有“”和“”两种特色。5.评价:(1)积极:对粉碎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2)消极: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1)直接原因:“”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不适应当时的水平,不符合国情。2.内容:(1)农业:以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①允许私人开办;以方式让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3.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正式成立;(2)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被逐渐取消2特点:实行单一的和高度集中的,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功绩: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导致和的滞后;②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③长期的,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④的僵化成为以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合作探究】1.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是这样来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说这样是为劳动人民。”我们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为什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新经济政策取代?你有何认识?【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所有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③废除实物分配制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2.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3.右图反映了苏俄(苏联)居民因食品短缺而排长队购买的情景,这种情景不可能出现于()A.1918—1920年B.1921—1924年C.1925—1936年D.1985—1991年4.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5.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工业化政策D.计划经济体制6.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其中哪一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吃穿用,同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B.李四:说得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D.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7.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