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解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学习目标运用资料,说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我国基本国情发展中的大国,当前肩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2.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1)人口众多:庞大的人口数量,尤其是低素质的人口过多。(2)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占有量较少,利用率较低。(3)极大的环境危机3.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循环经济(1)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2)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3)核心:提高生态效益。(4)资源利用方式:环境友好方式。(5)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6)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2.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1)环境效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2)经济效益:有利于技术改造和调整工业结构。3.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原理生态系统的观点方式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目的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考清洁生产全部过程中是不是没有废弃物的产生?答案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是将工业生产中废弃物的控制和治理,由终端处理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处理,从而尽可能少产生环境污染。与末端处理相比,清洁生产的产污量明显减少,但并不是不产生污染。探究点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1995~2007年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地区发展支持系统东部地区121.2中部地区113.3西部地区110.2注:1995年全国为100.0。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答案总体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答案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上升较快,2004年后发展平稳。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答案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大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答案三大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呈过渡性特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和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有关,具体如下:(1)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有相当一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掉,再加上人口素质较低,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下图所示。(2)严重的资源短缺(3)深刻的环境危机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②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③人均GDP在3000~6000美元时,生活质量会有所下降④人均GDP在3000~6000美元时,人均电力消耗会有所下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将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②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边污染边治理③人均电力消耗指数高,生活质量就高,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④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