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2、朗读和背诵课文。3、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小朋友们,你知道】这些动物的名称?多媒体出示鹳鹊图片,师:它叫什么你知道吗?(板书:鹳鹊)师:这座楼上面因常有鹳鹊休息,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鹳鹊楼。(补充板书:鹳鹊楼)2.师: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诗人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今日,我们就要学这首古诗。(学生读题)二.初读指导1.师:这首诗是怎样的呢?(播放古诗朗读录音)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3.指名读4.齐读三.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师: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王之涣)那让咱们跟着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鹊楼去看看吧。多媒体出示鹳鹊楼上远望黄河图1、学习一、二两行。(1)指名读一、二两行。(2)理解意思。①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概多么壮观。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相机板书:景(看)]2、学习四两行。(1)师:你觉得从鹳鹊楼上看到的太阳群山黄河怎样?(很壮观)但诗人还不满足,他还想怎样?(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那怎么办?(2)指名读三、四两行。(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6)教者指出“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名句,人们常用来指奔向更新的高度。3、练说全诗的意思。(1)自由练说。(2)指名试说。四、指导书写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2.学习新笔画:竖折。板书:竖折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6.自己喜爱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1、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2、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教材说明: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学目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3、初步培育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写生字。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设计思路: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创新思维。通过鲜亮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纳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