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中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某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反映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实的专著,经专家鉴定其中有一处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你认为下列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鸦片战争后,包括西装在内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B.到20世纪上半叶,西装完全取代长袍马褂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流行服饰C.民国时期不少达官贵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D.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传入中国,但传统服饰并没有完全被废弃,两者并行不悖,故表述错误的是B项。答案:B2.(·海南学业水平测试)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右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A.汉族B.蒙古族C.回族D.满族解析:旗袍是在满族旗服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近代服饰进行的改造,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D项正确。答案:D3.(·杭州高一模拟)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反清革命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倡导婚姻自由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政治生活对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时要注意题干的前提条件“戊戌变法期间”,排除A项;C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是“易服”,“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废止缠足,B项正确。答案:B4.(·德州高一检测)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解析:作者的观点是“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故答案应该是B项。答案:B5.(·丰台高一检测)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机器纺纱布局司机者,一人掌管数机,须终日直立奔走,缠足者不能为也;机器缫丝局其司盆者,亦须久立,缠足者亦不便。”此事说明()A.工业文明冲击传统农业文明B.洋务运动需要改变纲常伦理C.洋务运动需要更多劳动力D.晚清女权运动蓬勃兴起解析:近代工业生产排斥受封建思想束缚的缠足者,因此冲击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及其风俗,正确选项是A项。答案:A6.(·安庆高一检测)漫画能折射社会生活面貌。对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其中文字为: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晚清时期服装的五花八门B.民国时期百姓生活的窘迫C.计划经济时代的勤俭节约D.作者旨在提倡计划生育解析:漫画反映的核心思想是民国时期百姓生活贫困,不得不把一件衣服给子女轮流穿,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服装的“五花八门”,A项排除;计划经济与勤俭节约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出批评孩子多这个角度,D项排除。答案:B7.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解析:从材料“1900年”的时间可以排除B、D两项,B项中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D项应属于1911年辛亥革命的影响;A项“废止缠足”只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没有全面反映;综合分析五项征婚要求可知反映了“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C项正确。答案:C8.“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诗中有一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句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喜爱穿()A.中山装B.古装C.军服D.西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中的“爱武装”可知当时人们喜爱穿军服,故选C项。答案:C9.(·潍坊高一检测)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