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一)(建议用时:35分钟)1.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A.民族经济发展,吃西餐成为时尚生活追求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B[A、D两项明显不符合情理,故排除;C项中“同化政策”与题干中“有钱人”不符,故排除;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故选B项。]2.建筑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中国,从四合院到花园洋房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B.清政府的政策C.中国人自己的主动改造D.科技的发展A[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民居,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西方人到中国定居,西式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立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故选A项;B项清政府的政策影响不大;C、D两项都不是主要原因。]3.1888年《申报》记载:“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上述材料反映出()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B.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开始出现C.近代工业兴起,出现了招聘女工风气D.报刊业随着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C[19世纪晚期,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些企业开始招聘女工,导致妇女“人争趋之……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竞相应聘,故选C项。]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指斥“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强烈要求“断发易服”。这一现象()A.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成果B.有利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革C.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终结D.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B[从材料中的“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来看,说明在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下,提倡“断发易服”有利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革,故选B项;这一现象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故排除A项;宣告清朝统治终结的是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故排除C项;保路运动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故排除D项。]5.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这实质上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题干描述的是一位年轻人剪辫子前还到照相馆照相留念,可以看出其心态是新旧杂陈,故选B项;A项与题干中剪辫子的史实不符;C项错误,留辫不是传统精华;D项中“共和观念”材料中没有体现。]6.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历史进程B.西学在中国的发展C.民主共和的平等思想D.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植C[“老爷”“大人”的称呼体现的是等级,“先生”“同志”的称呼体现的是平等,因此这一变化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在本质上体现了民主共和的平等思想,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是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D项“移植”说法错误,故排除。]7.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突然间,人们似乎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区别,可以称“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还有“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警察同志”。这个现象发生在()A.鸦片战争后B.中华民国成立后C.解放战争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出现了“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等称呼,故选D项。]8.下列两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前后“客人来了心情不同”的场景。从“亲朋来家待客愁”到“好友聚会露两手”的变化得益于()亲朋来家待客愁好友聚会露两手A.土地改革的进行B.三大改造的推行C.“一五”计划的实施D.改革开放的实施D[两幅漫画中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