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一)一、选择题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下列古人类中,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答案D2.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的诞生D.世袭制的确立解析材料信息“禹刑”说明已经产生了法律等国家机器,体现了早期国家的特征,故选C项。答案C3.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商朝→夏朝→西周B.夏朝→商朝→西周C.商朝→西周→夏朝D.西周→商朝→夏朝解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后灭商纣,建立西周。因此,这三个朝代正确排序为夏朝→商朝→西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答案B4.西洋人论述中国史的著作通常自商朝开篇,主要是因为商朝()A.青铜工艺极为发达B.考古资料极其丰富C.有完整的国家机构D.有成熟的文字系统解析成熟的文字系统,使得商朝成为信史,被西方史学家认为,商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答案D5.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D.社会转型解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春秋战国”、“大科技:铁器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引发了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通过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D项符合题意。答案D6.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A.秦灭六国B.周平王东迁C.齐桓公成为霸主D.三家分晋解析周幽王被犬戎杀害后,周平王即位。周平王见周都城镐京残破,故东迁洛邑,此后的周王朝称为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故春秋始于周平王东迁。答案B7.记听课笔记是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A.齐桓公首霸B.商鞅变法C.郡县制确立D.百家争鸣解析立木取信的典故来源于商鞅变法,故选B项。答案B8.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用泥制陶的事实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答案D9.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解析“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说明司马迁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故选C项。答案C10.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A.行政事务B.军事管理C.监察事务D.财政管理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格局,大力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设置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因此,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监察事务。故本题选C。答案C11.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源于西汉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下面示意图中空缺处应该是()A.洛阳B.长安C.咸阳D.敦煌解析据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空缺处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汉代丝绸之路从国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