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基础夯实1.“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A.农奴制改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苏联模式解析农奴制改革是在1861年,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依据材料“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以及“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可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苏联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解析星期六义务劳动是1919年苏俄的工人阶级为反对外国武装干涉,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积极响应俄共(布)的号召,在每周末进行的自觉的义务劳动,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故A项正确。答案A3.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于1920年到苏俄考察,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A.基本上反映了当时苏俄的经济探索B.设想在中国进行新经济政策的实验C.证明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是对斯大林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解析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是在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促使苏俄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是新经济政策,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答案A4.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后来政府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苏联模式D.农业集体化解析根据材料中“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可知,“某项政策”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应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农民不满和反抗,后来政府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答案B5.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有秩序的退却”,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经济条件,故B项正确。答案B6.1930年的上海《申报丛书》如是描述某经济政策:“解放了个人的商业和个人的工业之束缚,对于农民废止了生活必需量以外的谷物的强制征收。”据此推断,该经济政策()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使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大萧条的阴影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1930年”和“对于农民废止了生活必需量以外的谷物的强制征收”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废除余粮征集制,允许私人小企业和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答案B7.“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符合这条道路特征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玉米运动解析从材料“带有强制性”“充分动员群众”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带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