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0汉代儒学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1.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3.董仲舒的主张(1)倡导儒学、实践德政、实行教化、政策的“更化”。(2)君权神授。(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文化“一统”与政治“一统”是一致的。4.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微点拨“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二、太学的创建——(b)1.创建时间:汉武帝时期。2.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微点拨太学兴办,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国家掌握了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提高了儒学的影响力。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加试——(c)1.有利于推动儒学发展,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2.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巩固。3.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扩充。4.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主题一董仲舒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史料实证史论总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特点及其与先秦儒学的联系(1)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2)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3)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题二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史料实证史论总结董仲舒新儒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2016·10月浙江选考)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答案A解析太学是两汉时期官办中央最高学府,由此可排除B、D项,官立学校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由此可排除C项,故选A。2.(2014·7月浙江学考)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实行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建立“中朝”C.独尊儒术D.推崇理学答案C解析材料中董仲舒建议加强思想方面的统一与控制,而焚书、中朝、理学等现象既不属材料概念范畴,也与汉代时间不符,由此可排除A、B、D三项。3.(2016·浙江学考满分加餐练)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答案D解析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