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跟踪检测|基础达标练|1.二战后的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础。“两极”是指()A.美国、中国B.美国、英国C.美国、苏联D.中国、苏联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的两极格局下,两极应该是指美国和苏联。故选C项。2.美苏是两种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体现为()A.合作—对抗—战略合作B.对抗—对抗—战略伙伴C.对抗—合作—对抗D.对抗—合作—深度合作解析:选C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处于对抗状态;二战期间出于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的目的,两国实现合作;二战后美苏争霸,再次进行对抗,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B、D三项。3.1947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一种是“自由制度”,一种是“极权政权”。“极权政权”是指()A.封建专制制度B.民主主义国家C.君主立宪制度D.社会主义国家解析:选D杜鲁门主义不可能打击封建制度,故A项错误;民主国家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是打击的对象,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是民主国家,是杜鲁门所谓自由制度的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杜鲁门所谓的“极权政权”,是指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苏联,故D项正确。4.杜鲁门主义是个政治纲领,马歇尔计划则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这是因为马歇尔计划()A.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B.提出了对抗苏联更为具体的方案C.增强了对苏联的经济军事压力D.使杜鲁门主义的野心更具公开性解析:选B杜鲁门主义不是为了控制欧洲,故A项错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与苏联对抗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做法,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措施,不是军事措施,故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野心本身就是公开的,故D项错误。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这表明马歇尔计划()A.加剧两大阵营的对抗B.使中苏关系完全恶化C.拉开了冷战的序幕D.将冷战推向了高潮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上援助西欧,对抗苏联,这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抗,故A项正确;冷战不是中苏之间的关系特征,故B项错误;拉开了冷战的序幕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故C项错误;将冷战政策推向高潮的事件是北约和华沙组织的建立,故D项错误。6.“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过去在和平时期不参加美洲大陆以外任何军事集团的传统对外政策,而且标志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业已初步完成。”这评论的是()A.北约组织成立B.杜鲁门主义提出C.实施马歇尔计划D.柏林危机的爆发解析:选A材料“军事集团”“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企图遏制苏联,夺取世界霸权,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军事集团”,均排除。7.二战后东西方长达近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是()A.两种文化传统的竞争B.国家利益的冲突C.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D.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解析:选B战后两极格局,从根本上来讲是国家利益的冲突,文化竞争,军事力量较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都不是根本,只是表面现象和具体手段,故B项正确。8.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A.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重建B.“冷战”时各国无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利益上避免冲突D.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解析:选D材料中“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强调的是冷战对世界战争的影响,即冷战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冷战却无法规避局部地区的直接武力冲突,故D项正确;A项是冷战中的经济措施,排除;B、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9.如图是二战后的一幅欧洲形势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A.导致德国走向了分裂B.促进了欧洲市场统一C.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D.加速了西欧经济复兴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是对德国的分区占领,这最终导致了德国走向分裂,故A项正确;对德国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