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第Ⅰ卷(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1871年3月26日,巴黎举行选举,人民群众成群结队前往投票,像盛大节日一般。3月28日举行公社成立大会,市政厅广场上人山人海,热烈欢庆自己政权的诞生。这表明巴黎公社()A.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B.赢得了国民的广泛支持C.是巴黎人民掌权的政府D.与古雅典民主制度相似2.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据此可知。列宁认为()A.俄国参加“一战”引发了“二月革命”B.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C.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D.“一战”前夕的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过程中,有人提出“贫农分好田,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的主张。这种主张()A.违背团结大多数的革命原则B.受太平天国土地纲领的影响C.反映农民反封建的迫切愿望D.带有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特征4.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A.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继续抗日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5.一位军事院校的教员在讲述“隧道”一词时,因举了一个“纽约地铁”的例子,而受到上级严厉的批评,被指责为“崇美”,他被告知,应举“莫斯科地铁的例子”。这位教员应是A.戊戌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的教员B.国民革命时期黄埔陆军学校教员C.新中国成立初期某军事院校教员D.文革时期某工农学校的军事教员6.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法国成为西方大国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法建交()A.引发了西欧各国同中国的“建交热”B.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C.表明法国开始走上自主外交的道路D.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7.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A自身实力的削弱B.冷战对抗的需要C.经济危机的困扰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水利技术的进步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9.土地是人类赖以生产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A.小农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C.封建政府土地所有制D.庄园制10.“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市,不移官。”以上材料反映的是()A.民间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11.《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12.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13.《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清雍正十二年,苏州城内从事纺织业的机匠大规模“叫歇”(罢工),最后在机户改善机匠待遇的基础上,官吏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