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11.(2013·高考江苏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安排在港民主人士北上参加筹备新政协的主要目的是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故选A项。B项表述不当,民主党派恢复其各级组织主要由各民主党派自己进行,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无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在1956年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于1953年,C、D两项可排除。答案:A2.(2013·高考北京卷)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从题干结构图中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一些机构的名称,如“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故①②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故排除③④。本题选A项。答案:A3.(2012·高考广东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解析:从所学知识可知,从题干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可知时间信息以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项正确,A项排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于1956年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项排除;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因此D项排除。答案:B一、选择题1.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解析:从新政协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中可看出,代表来自不同的党派、区域、团体等,来源具有广泛性,故A项正确。题中数据未列举中共代表的人数及地位,B项错误;《共同纲领》规定,新政协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C、D两项错误。答案:A2.(2015·梅州质检)1953年某地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传单主要是为了()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解析:材料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但其主要目的是“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故A项错误;1953年是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是为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作准备,不是为了践行新民主主义,故B项错误,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妇女已经获得解放,但材料的宣传主要是宣传选举,故D项错误。答案:C3.(2015·南通调研)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