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百色市逸夫小学李桂祯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感觉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2.理解课文从四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3.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的粗犷,豪迈的性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自由读,精读,细读,品读,诵读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调动学生情绪,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请看,这是什么表演?这些表演的共同点是什么?(板书课题:安塞腰鼓)2.了解安塞腰鼓(出示课件)。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3.作者简介(出示课件)。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当代作家。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题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电视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我们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今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起去感受它的风采,它的魅力。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安塞腰鼓的一个片段(播放视频表演片段)。1.看表演片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2.初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1(3)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意思。(4)用一两句话说说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安塞腰鼓的什么?3.按学习要求,检查学生读书情况。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理清脉络,了解写法。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要弄清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检查自读效果。3.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写法。课文有30个自然段,按“总——分——总”结构叙述,可分为三段,并说说每段讲什么。第一段(第1-4自然段):写安塞腰鼓响前之静。第二段(第5—27自然段):写安塞腰鼓响中之动。第三段(第28—30自然段):写安塞腰鼓响后之静。(板书:响前之静响中之动响后之静)4.初读美文,理清脉络。(1)自由阅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的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2)文章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板书:壮阔的场面沉重的响声震撼的力量强健的舞姿)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针对课文不明白的地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当即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你打算怎样去解决问题?第二课时一、研读赏析,感悟文本。1.品读第一段:感受安塞腰鼓响动之前的寂静(指导学习)(1)引读第一段,再指导朗读,理解词语:茂腾腾咝溜溜(2)课文是怎样写安塞腰鼓在响动之前的静的?(板书:似乎从来不曾响过)2.品读第二段:感受安塞腰鼓响动之中的雄浑气势(自主学习)(1)自主学习:自由读第二段。师:“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好几次,请画出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读)再朗读这段,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