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四)(建议用时:35分钟)1.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A[根据材料时间“1918年”及相关信息“危急”,判断出当时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项。]2.列宁认识到:“在经济战线上……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导致了这次“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农业集体化运动C.新经济政策D.大规模国内战争A[依据材料“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1918—1921年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推行,且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21年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且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战线的影响,排除D项。]3.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决定,废除粮食征收制,改行粮食税,事先规定农民应交纳的税额,完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苏俄此决定()A.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B.有利于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推进C.解决了农业长期落后的问题D.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根据材料“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决定,废除粮食征收制,改行粮食税,事先规定农民应交纳的税额,完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可知,此决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从1929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解决了农业长期落后的问题”说法绝对化,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4.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A.由工农苏维埃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B.有限度地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C.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D.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取消商品贸易,而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节市场,发展商品经济,故B项正确。]5.1923年,苏联把对农民征收的多种税收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就市场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C.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D.有利于农业产品商品化D[根据题干中“把对农民征收的多种税收改为统一的农业税”“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可知,该政策是列宁所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据此可知,就市场而言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是从市场角度做出的评价,排除。]6.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D.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B[根据材料“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列宁在1921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7.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而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8.苏联建国前的沙俄时代,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在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在苏联建成后,仅仅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俄国就完成了工业化。其原因是()A.俄国优越的工业基础和自然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