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9年安庆市高三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年间,随着广州的外商聚集区——蕃坊的繁荣,主要为外商服务的翻译也逐渐增多。据史料记载,在京城礼宾院(宋代专为接待各国使节设立的机构)服务的译员,身份地位很低,逢年过节接受朝廷赏赐的时候,不过与奶酪匠同列。翻译与外商甚至外国使节打交道,时有突然发达的机会。据史料记载,当年有个名叫王元懋的人,因家境贫困,到庙里打杂谋生,遇见了一个通晓“南蕃诸国”文字的老僧。老僧看王元懋勤快乖巧,将自己通晓的外语渐渐传授于他。后来王元懋逮了个机会随船出海,来到占城国(位于今越南南部),当时占城国正急着跟大宋朝廷“攀亲戚”,以获得保护,通晓两国语言的王元懋很快成了国王的座上宾,充任翻译之职,后来又娶了公主,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变身“驸马爷”。像王元懋那样靠外语技能改变人生的平民并不罕见。据不少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在宋代,广府地区已有很多有胆识的商人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多古国“闯世界”去了。他们脑子好使,在国外待久了,逐渐熟悉当地语言,就可以凭借“双语”优势,充当贸易中介,甚至为向朝廷进贡的使团做翻译,地位比在国内高很多。广州是外贸大港,市舶司雇有专业译员,位于西城的蕃坊及中外居民杂处的扶胥港还有不少民间翻译。这些翻译不可能个个正派,欺负外商语言不通,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并不少见。一旦外商之间出现诉讼,地方官不得不依赖翻译提供的证词断案,W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翻译甚至接受利害关系人的请托,提供伪证。为此,《宋刑统》还有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了一个案例,广府有两个外商因债务纠纷闹上公堂,翻译收了欠债人的好处,胆大包天,居然跟地方官说,听原告的意思,不是因债务纠纷才上公堂,而是因天气久旱,愿自焚献祭,向老天祈雨。地方官难辨真相,居然命令皂吏把告状的外商推出去烧了,以了其心愿,陈郁感叹说:“生死之机,发于译者之口。”不过,愿意啃硬骨头的官员也还是有的。南宋名臣向子锺在广州任职期间,就曾自学外语,以便公正断案。他命人找来朝廷培养皇家翻译使用的蕃书《千文》以及其他几种外语教材,自己一一看完。此后,他向蕃商发布的命令告示以外文书写,外商因纠纷闹上公堂,翻译一看判官老爷懂外语,不敢再随便糊弄,外商欢欣鼓舞,向子锺“清明之声,播于海外”。据史料记载,当时还有一些地方官,虽然自己没有学外语,但清正廉明,对译者的证词往往一再核查,绝不轻信。这样的做法也使无良翻译收敛不少。但细看史料,我们就得承认,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才是其真正的病根,这不得不让人在钦佩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地方官的同时,难免又发出遗憾的叹息了。(2019年2月22日《广州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翻译身份地位虽然都很低微,但他们时常有突然发达的机会。B.广州有一些不正派的民间翻译常常有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C.有胆识的翻译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国,他们的地位就会比在国内高很多。D.清正廉明的地方官为了能够公正断案常常会自学外语,深受外商的好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先交代宋代翻译增多的背景,再摆出事实,说明当时翻译地位不高。B.本文采用了引用例证,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C.本文的例证比较丰富,如王元懋、陈郁、向子锺、清正廉明的地方官等。D.本文论证使用的语言既准确明了又充满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