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字音•溷藩(hùn)(fān)•傫然(lěi)•詈(shēn)•曷(hé)故•逡巡(qūn)•投缳(huán)•佯狂(yáng)•赠谥褒美(shì)•户牖(yǒu)•冏卿(jiǒng)•张溥(pǔ)•蓼洲(liǎo)•被逮(dài)•旌其所为(jīnɡ)•十有一月(yòu)•皦皦(jIǎo)•赀财(zī)•缇骑(tí)(jì)•抶而仆之(chì)(pū)•乘其厉声以呵(chénɡ)写作背景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暴虐无道。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他们多次上疏弹劾宦官魏忠贤,斗争非常激烈,受到阉党严酷迫害,杨涟、左光斗、魏大昌等相继被杀。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这篇《五人墓碑记》。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文中写到的人物周顺昌(蓼洲周公)魏忠贤毛一鹭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冏卿吴因之、太史文起、姚孟长整体感知,把握思路第一部分(1.—2.):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第二部分(3.—4.):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第三部分(5.—6.):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意义,进而揭示中心。第四部分(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3、按诛五人古今异义•“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私人: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按:考查,查究。今常用义为:压住,依靠等。4、颜色不少变5、视五人之死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常指由物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视:比较。今无此义。首领:头颅,脑袋。今指领导。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2、敛赀财以送其行通假字•“有”同“又”。•“赀”同“资”,资财,钱财。读zī1、人皆得以隶养之2、去今墓而葬之3、其疾病而死•4、为之声义•5、缇骑按剑而前•6、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词类活用隶,名词作状语,当作奴隶那样。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疾病:名词用作动词(作状语)生病。声:名词用作动词,伸张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抚:用作动词,出任巡抚。7、不能容于远近8、抶而仆之9、安能屈豪杰之流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10、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11、激昂大义12、荣于身后哀,形容词作动词,哀叹,哀惜,感慨,以……为哀。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激动振奋。荣:使动用法,使……感到光荣,使……得到荣耀。行1、社之行为士先者2、敛赀财以送其行固1、轻重固何如哉2、斯固百世之遇也。品行,名词。走,去,动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副词。实在,真是,副词。一词多义1、即今傫然在墓者也。2、斯固百世之遇也。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句式判断判断句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谁为哀者?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之”字提宾被动句宾语前置1、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3、忠义暴于朝廷4、荣于身后5、不能容于远近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7、忠丞匿于溷藩以免8、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9、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介词结构后置句省略句1断头置城上2投缳道路3激昂大义4扼腕墓道(于)(于)(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