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国学1.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选自《论语·子罕》【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评析】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做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做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选自《论语·子罕》【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评析】“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夯基础一、作者名片1.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有悄吟、玲玲、田娣等。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一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过程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1935年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署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7月16日,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只身东渡日本。在日本写出了散文《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牛车上》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城三月》等作品。2.作品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长篇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3.评价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二、写作背景鲁迅刚去世时,萧红写不出回忆鲁迅的文字。1938年,萧红情绪的波澜稍有平息,便为我们撰写了两篇回忆鲁迅的文字,即《鲁迅先生记(一)》和《鲁迅先生记(二)》,同时收入《萧红散文》一书,1940年6月由香港大时代书局出版。1939年3月14日,萧红约许广平写一篇回忆鲁迅的长文,供她筹办的刊物《鲁迅》刊登。她在信中向许广平恳切陈词:“导师的长处,我们知道得太少了,想做好人是难的。其实导师的文章就够了,绞了那么多的心血给我们还不够吗?但是我们这一群年轻人非常笨,笨得就像一块石头,假若看了导师怎样对朋友,怎样用剪子,连包书的麻绳都剪得整整齐齐,那或者帮助我们做成一个人更快一点,因为我们连吃饭走路都得根本学习的,我代表青年们向你呼求,向你要索。”1939年10月,萧红也在重庆完成了两万四千字的长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作为她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一瓣心香。1940年7月,这篇文章由重庆妇女生活社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附录部分还选收了鲁迅挚友许寿裳先生的《鲁迅的生活》和景宋(许广平)的《鲁迅和青年们》两文。原因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字数不多,印成专书感到单薄,便征得两位许先生的同意,收入了他们的有关文章。由于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崇高地位,关于他的回忆录特别的多,据说仅日本友人撰写的鲁迅回忆录就多达60万字。1999年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六卷本的《鲁迅回忆录》,选收的回忆文章也多达240多万字。然而,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