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五亭桥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扬州古运河何园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诗人的情怀和游兴。江湖雅士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却震耀一世。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繁华。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15年后,词人来到这里,目睹了扬州之景,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背景介绍扬州慢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解读小序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缘由•感慨今昔其他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如何理解“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黍离之黍离之悲”悲”2、上阕的词眼是哪个字?下阕的词眼又是哪个字?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阕:空下阕:惊景情整体探究(词人路经扬州时的所见所闻)(词人路经扬州时的所见所闻)(词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词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首句点明扬州的地位:是淮左地区的重要都会;次句点明竹西在扬州的地位:是扬州的著名古迹;第三句表明作者是初次到扬州。译文:过去的扬州是一个繁华的名城都会,而扬州城中的竹西亭,又是一个天下少有的好去处,这么令人神往的地方,使初到扬州的作者,不得不在这里少作停留。作者一开始就指出扬州、竹西的繁华和幽美,为下文写她的破落荒凉作衬托,使之形成鲜明的对照。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译文:在当年车水马龙,酣歌醉舞的十里长街时,看到的竟是一片野生的荠麦,一点也没有当年的繁华盛况。“春风十里”是借用了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意,与上文的“竹西佳处”相呼应,铺叙当年扬州的繁华,又反衬眼下的荒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译文:自从金兵南侵,洗劫扬州(这里指第二次),继而撤走以后,荒废的池苑,高大的乔木,至今还厌恶谈论那场侵略战争。这里作者把废池乔木拟人化,表明侵略者的暴行,天怒人怨,草木共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译文:黄昏不知不觉慢慢地来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