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本教案重点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先明确项羽在鸿门宴上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刘邦对人才的论述、项羽本人的感慨,以及后人对项羽的认识,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在历史上的作用。最后谈谈自己对项羽的看法,写成短文。导语:1949年,解放战争到了最后决战关头,4月26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得到这个胜利的消息,毛泽东同志乘兴挥毫,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号召全军将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西楚霸王项羽是如何沽名钓誉,并由此走上失败之路的。鸿门宴司马迁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项羽其人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取而代之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月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鸿门宴》故事情节连环画无伤告密曹无伤项伯项羽范增项羽下令:旦日击破沛公军范增定计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张良项伯项伯夜访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刘邦讨计项王许诺项伯以沛公言具告项王,项王许诺刘邦谢罪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舞剑张良于军门向樊哙告急樊哙义责项羽沛公令张良留谢,脱身独去沛公张良樊哙沛公脱险沛公诛杀曹无伤刘邦锄奸西楚霸王|项羽讨论主要人物——项羽。一、项羽这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出佐证。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暴,不甩阴谋。特点:勇而少谋、沽名轻敌、自矜功伐勇而少谋:(当听到刘邦“欲王关中”,即怒不可遏,必“击破沛公军”,当听到刘邦一席虚假言辞之后,怒火即消,并说出告密人姓名。)沽名轻敌:(拒范增之谏,信刘邦之谎,纳项伯之言,刚愎自用,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从宴会上的排座次,到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从对范增在席间想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到沛公逃席安然受璧,均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自矜功伐:(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处理,便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