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实甫长亭送别王实甫,大都人,元代戏剧家。文采派代表作家.编撰杂剧《西厢记》等,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王世贞评: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贾仲明评:西厢记天下夺魁。郭沫若说: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暮春时节,洛阳书生张珙与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在蒲郡普救寺偶然相遇,一见钟情。通过月下联吟表明心迹,并在庄严的道场上眉目传情。•叛军孙飞虎要掳崔莺莺为妻,崔夫人宣称若有人退得贼兵可与小姐婚配。张生请友人白马将军解救。不料老夫人赖婚,满腹哀怨的张生只好通过琴声向莺莺倾诉衷情。•张生因思念莺莺病倒在西厢,托红娘传书递简。莺莺约张生晚间在花园相会,但少女的娇羞、对母亲的畏惧以及对红娘的提防,使得莺莺临时变卦,反而把张生训斥一顿。•莺莺终于被张生的痴情所打动,与之私会于西厢。不久二人私情被老夫人察觉,由于红娘的伶牙俐齿,老夫人只好许婚,但又逼迫张生进京应试。•张生凭着胸中之才考中了状元,回到普救寺,在众人的庆贺声中,与莺莺成就了美好姻缘。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长亭送别课前检测理解第一部分•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快快、早、松、迍迍减等。[滚绣球]1恨归去得疾恨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的行忳忳车儿快快的随)3此恨谁知(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为伊消得人憔悴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分析第二部分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提示:贪图富贵权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势的势利的贵族。2.1[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3“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提示: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6.“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