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數百年。”(清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被唐人写尽了,所以宋人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题材到达了颠峰。宋词便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又一颗璀璨的明珠。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一种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增《文章辨体序说》)。虞美人李煜了解李煜亡国之君的囚客身世感受他的思念故国的情怀培养赏析花间词作的艺术特色。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歌曲”、“乐府”,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复习、补充词的知识:虞美人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世称李后主。前半生豪华奢侈,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亡国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其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宋太宗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卞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李煜相关档案姓名:李煜别名:重光生辰:937年七月初七祭日:978年七月初七籍贯:徐州国家:南唐职业:国主、词人信仰:佛教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为什么而愁?词的上阙,写诗人在秋月之夜,登楼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怀念。开头自问,写眼前景物;接着自叹,回忆往事,情思深沉,转到眼前景物;最后登楼望远,沉入往事,承上启下。词的下阙,抒发作者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先写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再写浓愁似海,深沉感人。全词总览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所以,“问”在情理之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诘问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一年又一年如期开放的春花,一岁又一岁悬挂在碧空的明月,在李煜那里却丝毫也唤不起欣赏的兴趣。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那么过去的日子呢?经历过欢娱,也经历过痛苦,经历过繁华,也经历了失败,这些都已经成为回忆。多少往事,只能积压在心中,无人可诉,无处可诉。想想过去和未来,只有无法排遣的愁闷。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已经超过了物质需要。2、“往事知多少”的“往事”具体指什么呢?“东风”表示季节更替,而“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在一点一滴流逝,复国的希望也在一点点地破灭。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