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词的抒情特点及作者的感情态度;感受词的意象内涵及词的境界意蕴。学法指引诗歌语言的锤炼与社会问题的思考。重点探究词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表现。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美学家朱光潜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谈判。以《沁园春·雪》词赠柳亚子,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毛泽东此词,算得上胸襟、文采俱佳。毛泽东一生诗作独领风骚,极具个性的襟怀和张力的想象,他能够在平凡的世界中感受到非凡的诗趣。惯于从璀璨的古典文化中汲取超迈的创作灵感,在上天入地的想象中,抒展自己卓尔不群的诗兴,最终融成文采绮丽、情思浪漫的华章。朗诵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百舸ɡě:许多船。霜天:指秋天。怅:惆怅、感慨,这里有驰骋心绪的意思。寥廓liáokuò:指宇宙的广阔。峥嵘zhēnɡrónɡ:不平凡。挥斥:奔放状。遒qiú:强劲有力。遏è:阻止。意象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象是物像;意是诗人的主观情感。意象是主客观的统一。意境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入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始于梁,形成于唐而盛极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宴)乐的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文学样式。词初起时称“曲子”,后来称作“长短句”“诗余”等。词依长短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达240字)。一首词,一章,称单调;两阙,称双调;三段,称三叠。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格律形式的标志。词牌规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等。词牌与词的内容无必然的联系。有的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或小序。如“沁园春”是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长沙”是标题,表明作品内容。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词典雅婉曲;豪放词雄浑高亢,且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诗言志,词抒情”。通常,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1913~1918年,就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新民学会。1919年,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小等校任教。“5.4”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后,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与何叔衡等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在湖南在湖南长沙第四师范长沙第四师范读书时的毛泽读书时的毛泽东东19101910年,即将出外求学年,即将出外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改写了日的毛泽东,临行前改写了日本月性和尚的言志诗,夹在本月性和尚的言志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父亲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自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有错序。寒秋,橘子洲头,独立。唐·杜甫《乐游园歌》:“独立苍茫自吟诗。”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看”,领字,止于“万类”句。清·周之琦《好事近》:“看万山红叶。”漫,从平仄,读阳平。百舸,汉·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