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戴望舒戴望舒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文学翻译家。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背景简介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让我们听一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地点:情景:道具:故事:人物:小巷——悠长寂寥细雨——空蒙迷离油纸伞——复古怀旧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丁香姑娘——美丽忧郁哀怨高洁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塑造了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一共是6个:油纸伞、雨巷、丁香花、我、丁香姑娘、篱笆墙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濛濛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丁香花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而不说成兰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梅花:不畏霜雪,凌寒独放,浓郁芳香——高洁兰花:常青、幽香、素雅——清逸菊花: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孤傲丁香花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美丽、高洁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愁怨、易逝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丁香姑娘既可以是诗人的爱情追求,也可以是同伴或知己,还可以是对美好理想、人生信念的追求。“我”代表着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