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知能整合考点直击跟进训练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亦指古诗中所描写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本单元所选文本虽然是现代诗歌,但在意象的运用和形象的塑造上集中而又典型,我们不妨借此分析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先来看课内相关知识:考点直击跟进训练1.《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与形象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母校热爱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康桥形象优美,宁静,和谐,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诗人形象有理想,对康桥一往情深,恋恋不舍考点直击跟进训练2.《雨巷》中的意象和形象意象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神秘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和形象,表现了在白色恐怖中,一部分找不到革命前途、陷于彷徨迷惘又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的进步青年的心态篱墙破败、萧索雨巷幽深、寂静、狭窄而寂寥,阴沉、朦胧,没有生机、没有活力丁香美丽、纤柔、娇弱、易谢、轻盈、高洁、冷艳、素雅。雨中丁香更显凄美形象姑娘一个惆怅的、凄婉迷茫的、充满哀愁的女郎;“我”和她一样,凄婉、迷茫、忧伤“我”考点直击跟进训练这虽然是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和形象,但与古代诗歌是相通的。就古代诗歌而言,作者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为主观之“意”。那么,我们怎样分析和鉴赏意象与形象呢?1.了解意象的特点,以“象”定形,以“意”体情。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考点直击跟进训练2.联系景象和物象,由物及人,分析人物形象。例如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写景诗,我们必须先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诗中描写了千条万条的碧绿的柳丝,柳枝上长满纤纤细叶,它们在春风中摇摆,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热爱春天的十分喜悦的诗人形象。再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考点直击跟进训练这是一首咏物诗,我们必须通过对诗歌所借托的物象的分析,来分析诗人形象。诗中描写了竹子在破岩之中生长,面对东西南北风的摧打,它依然坚守着脚下的土地。诗人托物言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的诗人形象。总之,解答该类诗歌鉴赏题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系诗人的自身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进而概括出诗人的形象。考点直击跟进训练(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考点直击跟进训练解析诗歌的形象有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物象(咏物诗中的事物形象)。此题属于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对景物形象的鉴赏,要紧扣诗中写到的景物,分析这些景物共同组成了怎样的画面。题目指明“前四句”,因此鉴赏时要紧扣其内容:一、二两句中“回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