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习本词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形象,咀嚼涵咏,体会作品的丰富意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感受词人的报国热情。【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心中常怀不平,词中爱用典故是他的特点。作品集为《稼轩长短句》。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的辛弃疾,色彩更为绚丽。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他曾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归后,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的长官),多有利国便民举措。从43岁起,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任内因力主抗金而不能被掌权者支持,抑郁而殁。•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辛弃疾的简介(不超过70个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①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有《稼轩长短句》。•②22岁的辛弃疾率众两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他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③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④他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境界。•人物简介(名、时、地、评、作):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曾参加义军反抗金人的统治。其词豪放,抒写爱国热情。著有《稼轩长短句》。•人物评价:他文武双全、文才盖世,被后世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排挤陷害,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