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的知识11、词兴于隋唐,、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路,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2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可以分上可以分上下两段,叫“下两段,叫“片片”或“”或“阕阕”。。”。。33、词按字数分为、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小令字数在字数在5858字以内,中调在字以内,中调在5959至至9090字,长调在字,长调在9191字以上。字以上。44、宋词有、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柳永、李清照。。独立寒秋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诵读、疏通、理解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对照注释疏通字句2、研讨:(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立、看、怅、问、忆(2)、“看”字统领哪几句?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强在哪里?遍:红得广染:红得深透透:强调水的清澈争:渲染了热闹气氛击:突出雄鹰的矫健翔: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3)、上阕主要写什么内容?与下阕有何关系?写生机勃勃的深秋景物,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第一课时(4)、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那些内容作了回答?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5)、注意“峥嵘”、“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的名词意动用法。(6)、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7)、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间、地点、人物见景—生机勃勃色彩绚丽之景生情—以天下为己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追忆—当年革命盛景感怀—往昔壮志豪情过渡“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沁园春长沙》的意象•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1、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2、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二、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事物动态的雄壮美“百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