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 - 王德峰第一讲 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第一节 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神话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 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 “水是万物的始基” 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 但是,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 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这些前提正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 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他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和智慧加以区别。对 philosophy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第二节 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 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是人的生存状况。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 而且是对环境的改变。 因此,生活意识是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的观念的东西。它作为解答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特定信念,我们称之为世界观。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其对各种事物的认识、 评价和处理中都透露出他的世界观,或者说他的一定的“哲学观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哲学并不仅仅存在于学院的课堂上和哲学家的书斋里。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带有自发和朴素的性质,往往是对生活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