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史志》1 9 9 3 (2 ),海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海南地名的史料价值 刘剑三 研究历史,古人所依据的主要是前代留下的历史文献。近世以来,随着地下文物不断地得到发掘,才日益显示出这些古董的价值。然而,人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仍在不断探索,努力拓广历史研究的材料来源,哪怕仅可提供一鳞半爪史实者,也穷追不舍,陆陆续续地发现了一些可据以论史的原材料,如地名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 地名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名从主人”。一块未尝有人居住过的处女地,当主人首次迁入定居时,总是由这第一个主人为其命名,以后即使原来的主人迁出,另一主人迁入,其原来的地名称谓也往往继续沿用,而不轻易更换新名。特别是自然村名和山川湖泽名,更是如此。这类地名,总是命名主人以特定的语言,在特定的时期,以一定的内容而命名的,因此,它们就有着一种历史化石的作用。对其进行一番刮瘢洗垢的功夫,就会发现沉淀其中的某些历史信息。由于地名的这种特殊功用,历史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等都与它联上了“姻”,如历史地理学通过研究地名,就使历史地理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海南本身的历史文献资料比较缺乏,而地名的研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提供一些历史信息,因而笔者不避浅陋,对海南的地名进行排比,写成本文。囿于所知,对地名所具有的价值仅敷演几点如下。 一、海南地名的民族色彩 海南是一个移民岛,汉黎苗回杂居,汉人中又海南话、儋州话、临高话、军话和客家话诸语言、方言共存。这些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在各自所起的地名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清代的屈大均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其《广东新语》中就专门列有《土语》部分。在谈及海南地名时他指出:“自阳春至高雷廉琼,地名多日那某、罗某、多某、扶某、迈某、牙某、陀某、打某。黎岐人„„地名多日那某、 //某、婆某、可某、曹某、爹某、落某、番某。”屈氏之后,后人对深具民族色彩的海南地名也多所论及①,但据笔者所知,均未作过全面的考察。为此,笔者曾专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发现上面提到的岛上主要语言(方言)中,除客家话和军话在地名上无明显物征外,其他均在地名上都留下异于他种语种的特点。兹简述如下。 黎语黎语地名中多以山水田林村庄为名,最常用的领头字有“保、抱、报、布、番、方、芬”(汉义为村)、“什、打、扎、大、祖、那”(汉义为田)、“空、控、孔”(汉义为谷)、“俄、峨、贺、托、可”(汉义为山岭)、“南、浦、喃”(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