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目录背景及目的文献综述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背景目的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病”,以猝然昏仆,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所以,脑梗死的防治意义重大,处理上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1]。任何病理类型的血栓,其形成过程均从血小板黏附开始,随即发生释放、聚集反应,从而激活内、外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止血小板发生黏附、释放,最终目标是防止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及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二级预防的重要用药。有研究表明,积极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使脑卒中复发率降低11%~15%[2]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分类序号作用机制药品1环氧化酶-1抑制剂阿司匹林2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奥扎格雷、、替格瑞洛、普拉格雷、氢氯匹啶、3血小板GPb/aⅡⅢ受体拮抗药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4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双嘧达莫5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坎格雷洛文献综述将97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B组(阿司匹林+奥扎格雷)、C组(氯吡格雷+奥扎格雷),分别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天后和治疗14天后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将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试验组49例。对照组予以奥扎格雷钠80mg静脉滴注,qd;低分子肝素钠6000U,皮下注射,bid;阿司匹林肠溶片首剂300mg,口服,qd,后以100mgqd维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口服,q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d。2.3.4.讨论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同一柄“双刃剑”,需严密掌握药物的安全性及用药指征,而且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对部分患者的疗效还不尽如人意,理想的抗血小板药物应具有起效快、反应性好、撤药后抗血小板作用终止快、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推荐意见:(1)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Ⅰ级推荐,B级证据)。(2)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Ⅰ级推荐,A级证据)。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150mg/d)。(3)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抗血小板药物(Ⅱ级推荐,B级证据)。(4)对于发病24h内且无禁忌证的非心源性轻型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3分),可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抗治疗持续时间3周(Ⅰ级推荐,A级证据)。(5)对于存在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狭窄(70%~99%)的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如果无出血风险等禁忌,可考虑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抗治疗持续时间3个月(Ⅱ级推荐,B级证据)。(6)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7)对于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缺血性脑卒中,推荐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1):68-74.[2]徐宇军,汪道文.2008年AHA/ASA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再发卒中建议的更新[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14(3):131-133.[3]谭宝慧,杨宏,徐忠信,等.降纤联合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3):2134-2136.[4]俞月萍,徐秋琴,魏尔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10(8)[5]赵岳中,刘平.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3):35-37.THANKYOU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