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给教材挑挑刺我给教材挑挑刺 我们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是北师大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编教材,有诸多优点。诸如,图文并茂,重视数学的生活来源,注重从不同角度去领悟,去把握数学知识等。毋庸多言,这是我们一线老师的共识。 诚然,这些新编的教材有些许的优点,但这些优点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足,或者是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有考虑欠周详的地方。 一、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缺乏思维含量 我们在教研活动的时候,可能也听过这样的课。授课老师所创设的情境只是一个情境,不具备其他的作用。我们的课程标准(20XX 年版)提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沟通等,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情境的创设”要在多方面为教学服务,而非仅仅是一个引子而已 。 我们试看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 5 单元“谁爬得快?——循环小数”,每当出现教材的情境图(下图)时,就有学生在嘀咕:“还用比吗?当然是蜘蛛快呀!” 这样的情境,既没有思维含量,自然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许编者觉得我要的是“葫芦”,至于“葫芦叶、葫芦蔓”要不要无所谓。这其实大谬不然。这样与只出现两个算式:73÷3、9.4÷11 让学生去除出“循环小数”何异? 可见,教材在这里对于情境的设置并无实际的意义。相反,却有消极的作用:学生会觉得这样简单的问题还用学吗?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知道蜘蛛比蜗牛的速度快呀!既然这么简单,学不学,讨论不讨论,都是一样,反正已经明白。学生失去了讨论的兴趣,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二、为猎奇而猎奇,情境因晦涩而难懂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我们常常说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的教材就要尽量在这方面有所体现,不要说做到所有的情境都是我们所见,但也要尽量是身边不远的事物。而北师大版教材,有些章节的编写却有猎奇的嫌疑,或弄得拗口难懂。 再看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爬得最慢的动物——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讲述的是南美赤道地带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三趾蛞蝓(kuòyú)。课本讲述的是“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有必要去选择这么拗口的名字的动物吗?大可在身边寻找适合的情境,如单价若干的物品,买 2.1 千克多少钱等。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教学情况怎样,是否觉得自己语文水平太低。反正,我到现在也无法流利地说出这种动物的名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