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写人文章阅读与作文训练1.《三块钱》他,一个军人,在战场上负伤,双腿高位瘫痪。妻子没工作,一家三口就靠他的抚恤金生活。为了能够养活自己的家庭,他安了假肢,买了一辆三轮车,靠拉人赚钱谋生。那天傍晚,瓢泼大雨。在街道的拐弯处,上来了两个西装革履的客人,客人说,快点啊,我们急着见人。没走多远,车在一个上坡的地方陷进泥坑。雨大路滑,怎么也上不去了。他央求客人下来,先把车推过去,再上车。可是满地泥泞,客人怎么也不愿下车,雨越下越大,他想等人来帮帮自己,可左等右等,也没有人影。客人不耐烦了,要求退款坐别人的车。可是他不愿意,这是今天的第一笔生意。也可能是唯一的一笔,虽然只有三块钱,他也不想放弃。还是没有人来,他只好尝试着自己推。淋着大雨,站在泥坑里,他双腿使劲蹬着地面,一手握着车把,一手用力推着车身。也许因太用力,“啪”的一声,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假肢断裂了!鲜血,从他的创口慢慢渗出来,混着雨水,一直流到泥坑里。从不流泪的他,在大雨中一边绑着知己的假肢,一边默默地流泪。当客人再一次要求退钱的时候,他已绑好了自己的假肢。他的头发在雨水的冲刷下,紧紧的贴在脸上。他再一次请求客人下来,先让自己把车推过去,可还是被客人断然拒绝了。一个男人的尊严在雨中湿透了,为了三块钱。他再次上了车,继续往前蹬,希望能出现奇迹。一个没有双腿的男人就这样在雨中弓着背脊,脊梁上托着他的家庭,他的责任。故事的结局很简单──终于有人帮他把车推了上去。他揣着赚来的三块钱,跑到无人的地方,号啕大哭。然后,平静地回家。两年后,他换了辆摩托车,五年后,他换了辆小汽车。他还是以拉人为生。开上汽车的那天晚上,他对妻子说,这个月我们终于可以有303块钱的收入了。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不得超过100个字)2.小说的主人公是:3.选文对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2.《特蕾莎修女》①她只是一位满面皱纹、瘦弱文静的修女。②一九九七年九月,当她去世时,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她就是被誉为“活圣人”的特蕾莎修女。③十八岁的时候,特蕾莎修女从她的家乡——马其顿一个偏僻的乡村来到遥远的印度,来到被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在这里,她看到有病的人无人照看,孤独的男人和女人躺在街头等死,成百上千失去父母的儿童四处游逛……她感到了工作的召唤,于是脱下修女服,开始了护理和救助穷人的工作,并一直延续了半个世纪。④特蕾莎修女清醒的认识到,居高临下的给予,接受者会有被施舍的屈辱感觉,这对于一个人的尊严是极有害的,它可能导出苦涩和敌意,而不是和谐与和平。在街头,这个瘦小的修女亲手握住快要横死的穷人的手,给他们临终前最后一丝温暖;在医院,这个受着病痛折磨的修女亲吻艾滋病患者的脸庞,为他们筹集医疗资金;她给柬埔寨内战中被炸掉双腿的难民送去轮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细心的从难民溃烂的伤口中捡出蛆虫,帮助他们减轻痛苦……⑤在特蕾莎修女的感召下,数以万计的人参与了她的“慈善传教士”活动,数以千万计的人从这个修道会的社会福利和救援工作中受益。⑥一九七九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辞说:“她的事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单个人的尊重……最孤独的人、最悲惨的人、濒临死亡的人,都从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施舍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对人的尊敬之上的同情。”面对巨大的荣誉,特蕾莎修女的答辞是:“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这个奖是对贫穷世界的承认。”她把奖金全部用于救助那些穷人和受苦难的人,并向诺贝尔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取消例行的授奖宴会,因为那太浪费了。几句朴实的话语,一身寻常的打扮,但特蕾莎修女身上的光芒却照耀着整个颁奖礼堂。委员会接受了这一请求,并且将省下来的七千一百美元赠与她领导的仁爱修会。⑦特蕾莎修女自己也是一个穷人,她的生活朴实无华;但同时她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她拥有爱、给予爱、收获爱。她曾动情的说:“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