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浪漫》观后感幽默精彩的台词,才貌双全的明星,活泼严肃的军旅生活……使得由梁都编剧、刘烨和孙俪主演的《血色浪漫》成为时下最值得期待的电视剧之一。但我个人认为,真正打动人心、引人深思的却是主人公钟跃民所信奉的“在路上”的人生观。这三个字貌似简单,实是字字千均,意蕴深远。中国文化一直视哲学为生命的学问。从哲学的思维来解读“在路上”,我们就会觉察到人生观不仅是对人生真理的认识和体会,而且是芸芸众生的人生困惑的解毒剂,甚至是享有盛名的现代生命哲学的精髓。人生的话题很大,也很沉重,但它又是实实在在地蕴藏于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是人生所有意义与价值的源泉。离开了现实生活,“人生”就只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毫无意义。正如黑格尔所说“真实的或具体的一般就是个别”人生也只能由具体的人的言行举止来表征。“自然世界”才能成为“人的世界”人的言行举止才被赋予了意义与价值。如是,我们才觉得世界是可亲可爱的,人生是“活泼泼的”。这正是剧中的主人公钟跃民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并体味和享受它所带来的乐趣之因所在。“在路上”意指人生只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流”。人生的每一个成就都宛如一朵稍众即逝的浪花,人士更多的精彩永远存在于下一次可能之中。唯有通过这种不断地“虚无化”,充分地享受人生的过程,才能实现萨特所说的“存在”,钟跃民达到了这种境界。而我们大家都免不了俗气,总是把过程和结果分割开来,把结果当作目的,视过程为痛苦,“学海无崖苦做舟”就是明证。这种“二分法”不仅造成了对真实性命的误解,因为性命本来就是帕格森式的“绵延”,更有甚者,是助长了欲望的旺盛、功利心的增强。当欲望未实现之时,我们感到苦楚、沮丧,实现了又觉得惆怅、空虚,人就像摆钟一样在苦楚和空虚之间来回摆动,人生之哀莫过如此。其实,人生有且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无论圣君贤相,第1页共2页还是凡夫俗子——都殊途同归地趋向死亡。很多哲人都曾经说过,只有研究了死亡的思想才具有深刻性,才是真正的思想。与之相应的是人的意识只有如海德格尔所言的“先行至死”,对生活才有真知灼见,才能认识人的真正存在。先行至死”会产生三种人生态度:一种是宗教式的消极人生态度:一种是尼采式的权利意志观:不过这种人生观破坏力太强,对性命本身也是一种伤害;所以,最好的还是第三种,即儒家的中庸之道,“极高明而到中庸”。钟跃民之所以活得这么滋润、洒脱,积极入世,但又不为外物所累,正在于儒家文化融入了他的血液,成为了他安身立命之所。“在路上”暗示着人只是宇宙的一个匆匆的过客。由于人来世匆匆,去亦匆匆,所以人生才显得弥足珍贵,人类才苦苦地追寻生命的不朽,正所谓“雁过留声,人国留名”。然而,或是城市的柏油路太硬,留不下人的痕迹,或是“文化工业”致使千人一面,丧失了自我,甚或是有人视生命“轻于鸿毛”,大雪无痕,“人生苦短”、“人生如梦”等,在庸人那里,成了游戏人生、醉生梦死的冠冕之词。但在智者看来,我们当采取尼采所谓的“儿童嬉戏时的认真态度”,其可贵之处在于: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会怀着一颗新鲜、好奇的心去欣赏沿路的美丽风景。实现“在路上”的人生,诚非易事。就主观方面而言,这不仅需要人生智慧,还需要“我欲仁,斯人至矣”的决心,承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勇气,以及能守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份孤寂的坚毅。就客观方面来说,实现“在路上”的人生需要宽容的社会氛围。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同时它也是**自由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倘若社会缺乏宽容,象钟跃民这样有个性的人就没有立足之地。时下,“以德报怨”虽则有些陈义过高,但为人之道仍需“以德报怨”。“一个都不能宽恕”的思想已时过境迁。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