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口号【篇一:小城镇建设交流材料(贰)】小城镇建设交流材料超前规划突出特色集镇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共板桥镇委员会板桥镇人民政府(2012年8月)板桥镇地处云南省旅游开发区和南昆铁路沿线经济开发区及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金三角区位的叠加地带。区位优越,是罗平出入广西、贵州的主要通道,是省级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市级重点集镇“”和罗平南部三乡一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交通运输和进出口商品物资集散地;交通便捷,是钟山、旧屋基、长底、板桥、黔西南州“”三乡一镇一州的客货车辆停靠点、中转站,是通往罗平多依河、小山峡和九龙瀑布4a级风景旅游区的交通要塞,已基本形成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商贸物流旱码头格局。距罗平县城22公里,辖区面积183平方公里,9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33个镇直单位,95个自然村,17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909人。镇区总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全镇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10亿元,有力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一、立足镇情,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板桥镇强化小城镇、大战略的思想,把加快集镇建设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于1999年投资12万元委托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做了“”“全面规划,集镇形态为一轴二片多核心式布局结构,主体框架五路、”九街、六巷。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增加,原来的规划已不能适应集镇建设发展要求,镇党委、政府按照省、市、县有关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以全新的视角正确分析镇情,以辩证的观点看待比较优势,2005年再次筹资30万元委托云南省规划设计院进行第二轮规划修编,规划力求以人为本,从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迹出发,突出小城镇特色风貌,使之朝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合理开发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人居环境容量,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镇区性质确定为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区域经济圈的旱码头和中心城镇,以发展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以发展旅游服务为辅,以县域和镇域体系规划为依据,以老镇区为依托,强调近期建设规划的实用性和完整性,注重规划的衔接,使近期和远期和谐发展,并为远景建设留有余地和弹性空间,充分发挥中心镇的作用,树立大市场的观念,做到资源的互补,促进与其它地方的交流,大力搞活市场经济,镇域空间发展以板桥镇区为经济发展中心;以国道324为主要发展轴,以花红至募补公路,舍帮歹至大鸡登公路为发展次轴,玉马、品德、金鸡、“”募补四个中心村为经济发展圈,形成一心三轴四圈的发展模式,实施村镇经济带动战略。现第二轮规划修编已通过评审并组织实施,“核心聚集,轴间扩展,自然分隔,集约化”“”片区复合型的结构形态初步形成,商贸物流,山水园林集镇功能逐步显现,集镇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2年投资50万元委托云南城镇建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对板桥镇进行规划,定位为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全力打造以生姜、烤烟、油菜、辣椒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以猪、牛、羊养殖为主的现代养殖业基地,以梨、桃、李、柿、核桃、花红、板栗为主的经济林果业种植基地,以粮食、烤烟、油菜、生姜、辣椒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工业、社会服务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努力建成西南最大的黄姜批发交易市场。二、突出特色,将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板桥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镇党委、政府按照稳粮强烟,兴姜”辣,壮油畜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思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目前已形成了粮、烟、姜、辣、油、畜六大主导产业,其中,黄姜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板桥镇通过黄姜协会组织千家万户小生产,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有力推动了黄姜产业的健康发展,黄姜产业已成为板桥镇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招商引资的热点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亮点,全镇小黄姜交易量逐年攀升,2010年经营额达10亿元,辖区内长期从事黄姜运输的车辆上百,营销人员上千,从业人员上万,促进镇区内的物流、信息流,实现了黄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板桥镇已成为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