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山区导师团在二期课改中发挥作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为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要求,努力造就金山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金山区教育局自2000年起实施“明天的导师”工程。2000年9月第十五届教师节正式颁布金山区首席教师、导师、学科带头人的名单。导师团由43名导师组成,其中特级教师6名、学科首席教师8名,导师29名。第二届“明天的导师”工程自2003年3月起,经过宣传发动、自荐推荐、专家评选、领导审批四个阶段,最后由7名特级教师、8名首席教师、62名导师、198名学科带头人组成了金山区教育骨干梯队。特级教师是这支梯队的引领者,首席教师为各学科前沿的核心人物,导师在带教青年教师、发挥辐射效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学科带头人是基层学校学科的领头羊。这支队伍的诞生,为金山教育发展史增添了新的一页,为实现金山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雄厚的队伍保障。为充分利用优化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和带动金山教育的均衡发展,组建了由7名特级教师、13名首席教师、57名导师组成的“导师团”。导师团下设9个学科组: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化、政史地、综合,小学、幼儿教育等。77名导师团成员带教157名青年教师,建立起指导、合作、共建、发展的新型带教关系。本届导师团为期三年,为了有效地做好导师带教青年教师的工作,建立了导师团工作机构,设立了导师团管理办公室。制订了三年计划与阶段工作计划,注重严谨、有序、有效、灵活的过程管理。导师团设计了一整套带教青年教师的文本与表格,如“导师带教工作手册”、“学员自我发展计划表”,明确目标、职责及方向,同时有具体的操作要求。并及时总结经验,举办成果展示,实行导师中期以及三年考核奖励制度。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导师团”网站专栏下设四个项目:论文论著、导师风采、活动报道、信息资料——这是加强导师队伍自身建设,及时宣传导师团工作情况的窗口。导师团的工作为推动金山区二期课改的发展与校本教研建设起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1二、主要工作:建立导师团这支“金字塔”形的骨干教师队伍,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导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在骨干教师培养上的促进作用,优化导师的辐射功能,放大导师效益,推动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由于导师团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与学科,因此导师团下设9个学科组,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也是呈多样性、丰富性。带教的方式是疏散型与聚集型的有机结合;集体活动、个人带教、学科活动有机结合;导师自身示范与被带教教师教学实践研究有机结合;专题讲座、课题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有机结合。1、聚焦课堂教学,推进二期课改导师团关注二期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带教青年教师队伍,表现在几个层面:首先导师对自身所带教的青年教师大都听课二至三轮,了解情况,学习二期课改精神,制定策略,有的放矢带教。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的研讨、学习方式的改变研究、师徒互相听课评课等方式——从“带教工作手册”中的记录得到印证。其次,以学科组为单位,多次举行导师与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示范课或集体会诊,其中有课改基地的研讨活动,有重点中学的示范课研究,尤其是对薄弱学校的沟通、交流与指导。例如:数学组在二期课改基地蒙山中学举行的一堂《幂的乘方》教学改革研讨活动,主要针对二期课改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了尝试;综合组在朱泾中学举行了体育新教材研究展示课。历史组在二附中开设了学科带头人王慧琴的《美国内战》和陈伟文的《地质构造与地震》两节课,就如何适合二期课改精神的教学目标制定、课件制作、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了很有研究和推广价值的尝试。幼教组针对滨海幼稚园专业教师缺乏而成为整体幼教发展“瓶颈”的状况,参与整天的课堂教学研讨,对其进行集体诊断。导师与被带教的教师共同上课,也是一种新的带教模式,特级教师徐晓燕、首席教师吴金瑜、导师潘志军在干巷中学参加的听课、评课、上课三环节教学指导给普通初级中学的教师以很大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