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1、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3、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GDP=C+I+G+(X—M)) 4、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生产要素收入(包括工资、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公司税前利润)、非生产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5、非生产要素包括: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 6、我国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劳动者酬劳、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7、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 8、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C+I=C+S 9、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C+I+G=C+S+T 10、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I= S+(T—G)+(M—X)、C+I+G+(X-M)= C+S+T 11、三部门条件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涉及的部门是:企业、消费者(居民)、政府部门 12、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 1。 1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14、凯恩斯消费理论主要由三个假设构成: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第二是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三是,凯恩斯认为消费对收入的比率,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 15、储蓄是收入中减去消费的余额.从公式 Y=C+S 可得: S=Y—C 16、乘数又称作倍数,它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同其他变量所发生的连锁反应的大小或倍数之间的关系。投资乘数,即指在一定的消费倾向下,投资的增加可导致收入和就业量按投资量成倍地增加。 第七章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1、经济进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 2、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效率 3、索罗余值:GA=GY-αGL—βGK 4、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核心是通过技术进步、制度创新、改善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 5、经济波动的一般大原因:投资率的变动、消费需求的波动、技术进步状况、预期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动 6、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变化的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 7、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