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解剖学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新的职业院校人才培育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能扎实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制造性的工作。解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多年来,教学讨论者们一直致力于人才培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创新进展需要。本文针对实际教学情况,分析高职院校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培育的制约条件,并提出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创新教学评价过程,积极营造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 关键词:创新能力;解剖学教学;培育途径 1 引言 2024 年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24-2024 年)》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对于如何优化人体解剖教学,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创新意识,老师在观念和理论角度进行了较多的讨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贯穿较少,甚至缺失。 2 高职院校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培育的制约条件 2.1 学生创新意识普遍低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从应试教育体制中走过来的,唯书是从,安于现状,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都被严重地束缚。加之解剖学本身的课程特点,需要记忆的名词多,内容相对比较繁琐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纳笔记记忆、列表记忆等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学生学习劲头很足,但效果较差,不讲究任何学习技巧。2.2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改变。传统解剖课堂中,讲授法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满堂灌”“填鸭式”现象,禁锢了学生的头脑,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挥。虽然启发式、探究式、情境型等教学方法提倡了很多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比如就目前的解剖实践教学来看,课堂重视的是人体解剖知识的传授,师生重视的是观察结果或实验结论,而对前沿知识的猎取、实验过程的探究不够重视,至于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沟通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育,在实验教学中体现较少。2.3 缺乏培育创新能力的环境。目前各高校在解剖教学中,尚未形成轻松民主的,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的课堂环境,教学内容的实践探究和开放式办学还很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机会欠缺,真正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平台尚未形成。2.4 缺乏有经验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