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 下中晚期肺癌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术的临床观察【关键词】恶性肿瘤;肺癌;介入治疗;灌注化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2 入选标准①取得病理细胞学或免疫组化确诊;②患者估计生存期≥3 个月,Karnofsky 评分(KPS,百分法)≥70 分;③无明显出血倾向;④股动脉穿刺点附近无感染;⑤临床分期为Ⅲ B-Ⅳ 期,无脑转移;⑥患者能够实行仰卧位且精神状态正常,能够配合治疗;⑦均签署肺癌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术知情同意书。1.3 治疗方法患者常规行胸部 CT、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给予止吐、抑酸、保肝、水化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实行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选择右侧股动脉穿刺点,用 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采纳改良 seldinger’s 穿刺技术置入导管鞘,将 Cobra 或胃左导管顺导丝送至支气管分叉水平,上下及旋转导管寻找双侧支气管动脉开口,当有挂钩感时,少量推注对比剂(或边缓慢推注对比剂,边移动导管),以确认是否为支气管动脉,确认后以 1.5ml/s 的速率用高压注射器推注 5ml 对比剂,采纳 6 帧/sDSA 连续减影,观察支气管动脉肿瘤供血情况,然后对供血动脉经造影导管脉冲式缓慢灌注含铂类组合化疗药物。治疗完毕,拔出导管,绷带加压包扎,安返病房,右下肢伸直制动 12h,注意观察右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间隔 4~6 周复查,评价是否行下一次灌注化疗。1.4 疗效评判标准比较肿瘤灌注治疗前后大小及有无新发病灶的变化情况,由两位以上医生(最少一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根据实体瘤治疗疗效的评价标准 RECIST[1]给予评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灶稳定(SD),疾病进展(PD)4 级。CR 为所有靶病灶消逝;PR 为靶病灶体积减少>50%;PD 靶病灶最长径之和与治疗之后所记录到的最小的靶病灶最长径之和比较,增加 20%或出现 1 个或多个新病灶;SD 介于 PR 和 PD 之间。总有效率=CR 率+PR 率。2 结果所有患者均行 2~4 次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术,无中途退出患者。所有靶病灶均可评价。CR50 例,占 47.2%(50/106);PR41 例,占38.7%(41/106);SD10 例,占 9.4%(10/106);PD5 例,占4.7%(5/106);总有效率为 85.8%。术中有 11 例患者出现咳嗽症状,经灌注导管推注适量利多卡因,减慢化疗药物推注速度,咳嗽缓解,术中未出现其他相关不良反应。术后有部分患者出现轻度恶心、纳差等消化道症状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3 讨论支气管肺癌是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