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人生 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著名的《秋日偶成》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抒发了一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人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生生不息的人文话题,在今日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唐人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往今来,只要人类还存在,人生境界就是无法规避的问题。不是吗面对今日中国触目惊心的价值荒芜与人文缺失,我们依旧要时时对人生境界论作出探究与回应。 谈到人生境界中的境界一词,在今日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比如我们批判一个人道德水平低,往往说他(她)境界低;说这个人道德高尚,则赞扬他境界高。境界这个词横贯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王国维写过一本名著《人间词话》,其中的主要范畴是境界,王国维在这本书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是写不好诗词的。从王国维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境界则是中国传统学术孜孜以求的人文情怀。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大体上有着这几方面的内容: 人生境界论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格的学说。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西方人比较强调人格的表演性,认为人的内在想法与外在的表现可以有两面性,不一定要做到内外统一,他们比较重视人的隐私性,大约也是出于这一点;而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与此相关的格的概念早已有之,儒家经典《礼记缁衣》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日,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高低,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学说,大部分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说,当然也就涉及人格境界的问题。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日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