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课题: 致橡树 (1 课时) 授课人: 时间: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学习重难点: 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语言和内涵。学习方法: 诵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师生互相点评。。【学习流程】学习过程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 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76 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 1977 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 20 世纪 70 年代备注(教师二次备课栏及学生笔记栏)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探究案——课中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 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下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它让你想起了生活中哪一类人? (1) 凌霄花: 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 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2) 痴情鸟儿: 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