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前,随着网络聊天、动漫游戏等不断发展,一些学生长期陷入简单对话、沉迷直观的画面,导致不懂欣赏语言文字,不爱读书,语文能力较差。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利用语文课堂,从咀嚼课文的文字入手,加强品味词语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谓的品味词语,主要是通过对课文中一些精美的、准确的用词引导学生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引发学生对词句的关注,逐步使学生主动地注意品味词语,培养主动体会词语后面隐含的意思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会斟酌词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下面是我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一些方法。一、拆分品词,加深理解。这种方法常用于学生不太理解的生词,通过拆分对字眼进行品析,达到准确的理解。如《我很重要》中有一句“但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洞伤”一词学生提出不怎么理解,是不是“伤害”或者“中伤”的意思?我让他们用拆分法分析“洞”的意思。——像整体的东西上弄了一个窟窿、像枪击留下的洞……,这样也就明白了“洞伤”一词比“伤害”“中伤”都要准确形象。又如《鱼书》中有一句“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谈心,心情畅适,近乎薄醉”,学生提出“薄醉”何意,我让他们拆分后再体会:“薄”不浓、不厚。学生不仅明白了“薄醉”的意义,还懂得了不用“浓醉”“沉醉”等的妙处:酒是动人三份醉; 和友人交流正似这清醒而又微醉的状态。二、替换品词,加深记忆。对于用词的准确生动的理解,采用近义词比较品味来辨析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中“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周围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业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一节时,我提出“剥蚀”与“剥落”、“淡褪”与“消褪”、“坍圮”与“坍塌”各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替换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文章用“剥蚀” 、“淡褪”、 “坍圮”更着重强调了剥落、消褪、坍塌的过程,写出了地坛四百年的不知不觉的变化,比用其他词更加准确。又比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我让学生替换“泻” 、“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