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善用比喻说理以使文章通俗易懂,运用排比句式以增强文章气势 。3、了解孟子行仁政的主张,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知识链接】1. 孟子简介:孟子(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提出“性善”论,反对“霸道” 。他常以救民于水火的姿态,奔走呼号。但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2.《孟子》简介:《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也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3. 写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 334 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自主学习】 一、夯实基础(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胜食:shēng 尽 鱼鳖:biē 甲鱼数罟:cù gǔ 网眼细密的鱼网 洿池:wū 洼地积水,池塘曳兵:yè 拖着 衣帛:yì 穿1鸡豚:tún 小猪 狗彘:zhì 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