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1.边读边思,认真研读原文,避免浮光掠影 (1)借助注释,粗读文章。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文章,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结构。 (2)质疑解难,了解大意。通过细读,要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所以应结合语境去揣摩。要注意把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和文言虚词等文言现象。有的可以联系课内学过的文言文知识,通过比较来确定本词的含义。 2.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概括能力 (1)深入领会,把握内容。在掌握了字面意思后,要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记叙了什么事件,描写了几个人物,分几层意思等。 (2)理清情节,弄清结构。古代记叙散文在情节结构上很注重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甚至有时,作者就像是一位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可见,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是我们阅读古代记叙散文首先要做的。如《烛之武退秦师》,文章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可是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总体来说,其情节结构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3.掌握技巧,鉴赏形象 阅读古代记叙散文时,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去分析鉴赏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塑造技巧可分为: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描写;侧面烘托、正面烘托;人物经历、身份、修养等。如《荆轲刺秦王》的人物形象刻画就非常成功。写荆轲,写得沉雄悲壮,塑造了荆轲忠义、刚直、果敢、机智的人物形象。还有太子丹焦虑仁慈,樊於期豪爽慷慨,秦武阳外勇内怯等。另外,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放到一定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去分析。第 4 课 烛之武退秦师俗话说“祸从口出”,其实“福也从口出”,舌头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为国为民,摇唇鼓舌就会强于百万之师;造谣诬陷,搬弄是非就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关键是要“修心”。如果烛之武不是心系国家的利益,怎么会在危机关头,只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智勇过人,怎么会在秦国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又怎么会抵上兵车千乘、郑师十万呢?临危受命,善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只身说退秦军,他,维护了国家安全——他就是烛之武。左丘明(约前 502~约前 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