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够个“大写的人” 牛根生,何许人也?曾经的伊利集团副总,现在的蒙牛集团当家人。虽是闻名天下,但有些人只知其名却不知其事,更不识其人。 1983 年,牛根生还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伊利前身)的一名普通工人。那时,一个叫郑俊怀的人调到濒临倒闭的奶食品厂任厂长。当时的奶厂一片凄凉,只有两间布满蜘蛛网的车间和一个狭小的门面。在一次动员大会上,为号召全体职工艰苦创业。郑俊怀向全厂职工讲起自己的母亲如何在贫困中支撑一个家。讲到动情处泪流满面,但台下的员工却无动于衷无精打采。尴尬之际,一个高大粗壮、说话直爽豪迈的年轻人带头鼓掌、高声叫好。他,就是 24 岁的洗瓶工人牛根生。郑俊怀一眼就看出,牛根生是个一呼百应的人。 郑俊怀没有看错他。奶厂筹建冷库,就在接近完工时,突然意外失火。望着被大火无情吞噬的冷库,郑俊怀心痛至极,一头冲进火海里欲同归于尽。火光中,牛根生一把抱住他,急得大喊:“郑大哥,难道你忘了你娘吗?你娘不是对你说越是艰难越要坚持吗?”郑俊怀猛然惊醒,鼻子一酸,紧紧握住牛根生的手,一句“好兄弟”后就哽咽着再也说不出话来。从此,兄弟二人相互鼓励。披荆斩棘,硬是闯出了一条财富之路。伊利集团一跃成为中国乳业的巨舰。 可再好的哥们儿,处久了,也难免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而致意见分歧,产生嫌隙。那时,牛根生已经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伊利集团的副总,按照高管分工,分管了技术中心、调度、质管、基建、牛奶公司等十几个部门,对自己绝对权威特别看重的郑俊怀心头不痛快了。1996 年,牛根生率先为一位身患癌症的伊利员工捐款 1 万元,郑俊怀更是不悦,竟兀自放话道:“他副总捐 1 万,我老总该捐多少?”牛根生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习两年。原是郑俊怀逼迫并着意安排的,但 1999 年牛根生回来后。郑俊怀硬是不给报销1 万多元的学习费用。 郑俊怀和牛根生终于矛盾激化。到无法共事时,牛根生没有怨恨,没有中伤,而是选择了离开——辞去令人羡慕的副董事长和副总经理职务。牛根生辞职了,他筹集 100 万元资金注册成立“蒙牛”。从头再来,十几个旧部竟自动聚集到他身边。100 万元干得了什么事?但是,牛根生的公司一成立,几个月间竟有 300 多从事奶业生产、销售、技术人员自愿放弃原单位的优厚待遇。甚至千里迢迢追随牛根生重新创业。那时,郑俊怀想的是自己犯了一个大错:放掉了一条龙。 从无到有,“蒙牛”乳业奇迹般地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