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苏阳的“安之若命” 我小心掀开命运的密码箱,把幸福装在里面 读大学的时候,死党苏阳一直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因为她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苏阳家住四川省都江堰市,她的父母上世纪 90 年代就经营起了一家旅馆。早在苏阳读高中的时候,父母为她买了一套房子。房子地处都江堰市的黄金地段,宽敞明亮,随着房价的飙升,苏阳的房子变得越来越值钱,羡煞了我们这些眼巴巴盼房的同学。可是 2008 年的一场地震,让苏阳的房子化为乌有。 苏阳是个心思细婉的姑娘,对属于她的物品特别珍惜,总是越看越好,爱不释手。就连大学时代我送她的一只廉价的手链,她也仔细地收藏在自己的“百宝箱”里,不时拿出来把玩。可是,一场地震过后,一无所有。每每想起这些,苏阳就觉得心痛。 那一年,苏阳正好毕业。本来打算回家乡工作的苏阳突然改变了主意,参加了学校里的西部计划,成了一名西部志愿者。毕业之后,苏阳就坐上了通往青海的火车。在西宁参加了一个月的志愿者培训之后,苏阳抵达了她的服务地点:青海玉树。初到玉树的时候,苏阳的 QQ 签名不停地更换着,字里行间皆是微小的抱怨。自小在南方长大的苏阳不习惯高原多变的气候,也吃不惯滋味厚重的面食,所以对自己的境遇颇有些怨言。那时我常常收到苏阳的短信。她说志愿者每月只有 800 元的补助,还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11 月的玉树已经奇冷无比,办公室里条件简陋,三四个人合用一台电脑。对于自己一时冲动跑到了西部,苏阳有些后悔:“原本是签了协议做三年志愿者,可条件真的很差,所以我决定改签成一年,一年期满,我就回去。”苏阳在 QQ 上地对我说。 可是后来在网上碰见苏阳的时候,她却绝口不提改签的事情。此时的苏阳,已经开始习惯高原的艰苦。因为从事的是宣传工作,苏阳已经发表了多篇新闻和通讯,闲暇的时候,她就试着写一些小文,投给报刊杂志。临近年关的时候,苏阳的一篇文章在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拿到了 3 000 块的奖金,她用这笔钱买了一台小小的上网本,自此之后,她写作的劲头更足了。 远在南方的我,也常常收到苏阳从青海寄来的小礼物,有时是一把牛角梳,有时是一袋牛肉干,有时仅仅是一张卡片。这些礼物总能让我会心微笑:这丫头,恢复过来了呢!三月的时候,苏阳告诉我她读了老庄,有许多的感悟,于是开始写一本书,想结合老庄的哲学和自己的生命际遇来解读人生。听了这个消息,我打心底为苏阳高兴:她终于解开了思想上的结,开始一种新的尝试。 可是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月,地震就突袭了玉树。哀痛和震惊之余,我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