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例谈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古典诗歌作为常青的艺术,总是内蕴无涯,发掘不尽。鉴赏者因阅历、教养个性的差异,也会造成各自的心得和收获。如何鉴赏古典诗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我国古典诗歌具有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的特点,要鉴赏古典诗歌,必须把握好诗歌自身的规律,进行科学的训练,走一条健康的鉴赏诗歌之路。一.正确理解寄托与象征。 中国古典诗歌有寄托象征的传统,美人、香草、明月、春兰秋菊各有习惯的寓意。诗人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就用隐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给读者。有时为了使诗歌显得含蓄蕴藉,也故意隐去真意,用其它事物来比兴。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尤其多用这种手法。 屈原《离骚》中诗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诗句中“美人”即指代楚王。屈原名为“恐美人之迟暮”,实则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此处“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王,希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以上简短的几句诗里隐含着作者大量的用意。对这类作品的鉴赏,当然就不能望文生义,而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提示其中的深刻含义。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说:“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赏析一首诗,必须从诗歌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如果离开形象和感受,任意往政治教化的大题目上扯,进行架空分析,是根本不可能理解其中的真意,更谈不到艺术的鉴赏。还是黄庭坚说得好:“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大雅堂记》)二.不要对诗歌进行纯逻辑分析。文学不同于科学。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体,而科学则要求真。如果把研究科学的思维方式――逻辑分析应用到诗歌鉴赏上,无异于缘木求鱼。但有些人不顾诗歌特殊的艺术表现方法,拘泥于生活的细节真实,对诗歌进行纯逻辑的分析。这种评论诗歌的人总是拿生活的细节去衡量作品,要求作处处落实。一些很有情趣的诗,往往就这样被糟蹋了。譬如杜牧的《江南春》就被杨慎赏析得面目全非。再看盛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二)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