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无论是什么人,也无论他的职位有多高,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社会环境是人进展的现实性的社会基础。从青少年德育的角度来看,良好品德的养成不是无条件的,社会环境和学校德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育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内在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与当代社会环境存在不容忽视的裂解,严重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更主要的公民的基本文明修养和文化科学素养、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爱国精神、身心素养等主要是在学校中养成的。学校在教育、塑造人方面,具有长期、全面、系统、法律规范的特性,社会上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在学校教育基础上的补充、进展、深化和提高。对此,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的同时,紧密结合社会环境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培育学生道德推断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理性掌握并自觉运用道德原则,坚持做人准则,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才能在复杂的的社会环境中、在学校这块净土中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措施 1、转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 首先,高中德育教育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进展需要的德育观念,摒弃形式主义。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进展的要求,根据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初中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摆脱“跟着感觉走”、“围着问题转”的窘况。 其次,学校德育教育还要把创新意识融于其中。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 2、加强行为法律规范管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高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高中生,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他律,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