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考语文拓展阅读: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我看见,一位捡垃圾的老太太走进一间布满灰尘的公共电话亭。这玩意早已成为废墟,我在这亭子里最后一 次通话大约是 2003 年。老太太擦了擦听筒,看得出来,它还是崭新的,没用过几次。装模作样地拨一串号,对着早已停机的听筒咕噜,她似乎是和神灵通话。旁边卖电动车的小伙子说这是个疯婆子。我忽然想起那个转瞬即逝的电话亭时代……1980 年,我在一所 20 世纪早期创立的大学念 中文系。那时候青年知识分子谈论最多的就是未来,我们都是未来主义者,对未来充满着憧憬,未来就是光明。那时最得人心的口号就是“面向现代化”。这个未来正是在“文革”的 黑暗里清晰起来的,只有未来才能彻底摆脱“文革”的漫长噩梦。诗人食指在《相信未来》里写道:“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紫葡萄、鲜花都是一种未来的 隐喻。“依偎在别人的情怀”也是隐喻,本该属于自己的鲜花,却依偎在别处。记得有天我和一群同学看世界杯,之前《新闻联播》出现一个东京大街被小汽车堵塞 的镜头,现场一阵惊讶羡慕的欢呼声。散场时,我们在路灯昏暗的街道上走,憧憬着未来。如果说,未来曾经虚无缥缈,只是一些标语口号的话 ,那个夜晚我们感到未来长出了脚踏实地的双脚,正在大地上走过来——我们盼望着推土机。无独有偶,在 19 世纪末,法国诗人兰波也提出过“生活在别处”。但兰波的“别处”,不同于食指的“别人的情怀”,是相对于工业化、现代主义在欧洲的蓬勃进步而言。“发达资本主义”所致的人性异化,令兰波这一代深感厌倦。“在那里,时间和金钱有着如此巨大的价值。物质活动被不恰 当地强调,以至于成为全民性的狂热,使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为不属于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任何东西留下任何空间……在他们的豪华和炫耀的奢侈中,充斥着暴发户特征的坏趣味及其符号……”(波德莱尔)如今,中国已经跟我们在那个夜晚见到的大街一模一样,我们已经置身未来。未来清楚明白实际得令人厌倦、令人郁闷。未来就这么简单,让历史、故 乡、记忆全部 成为废墟,“一张白纸”,焕然一新。未来不过是技术、物品、消费水平一次次的更新换代,未来不过是摩天大楼里的电梯速度更快,高速公路更长、更宽……而且是无休无止的更快、更宽、更长。这种毫无悬念、例外的焕然一新几乎波及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被升级换代了,而且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