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走群众路线 细节做起”问题时事评论背景:“最后一公里”畅通与否,是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现实中,有些基层干部、窗口单位仗着手中有点权力,对前来咨询、办事的群众,或推诿扯皮故意刁难,或人为设障吃拿卡要,群众对此普遍感到头疼和厌烦。如何制约小权力,让其在阳光下规范运行?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律己甚严,却有意无意疏忽了对“身边人”的约束,诸多现象让群众不齿,也损害着干部形象。时事评论观点:一、敢和小权力较真盖章被收取“磨损费”,办证文印费畸高,因为没有 “意思意思”而被刁难……种种小权力腐败如同嗡嗡作响的苍蝇在身边盘旋,让群众感到不舒服。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滥权专权,必须敢于和种种滥用小权力的行为较真。首先,群众要敢于较真。时下不少群众面对小权力的刁难,不是反对、举报,维护自身权益,而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搬出“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哲学,去“搞定”刁难者。这种思维是小权力腐败产生的土壤,助长了小权力的横行。对小权力腐败,群众应以“零容忍”的态度,敢于维护自身权益,敢于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其次,监管部门应敢于较真。当前,纠风办等部门是很多地方的“标配”,监管小权力腐败是其重要职责之一。监管部门要以勇于较真的态度,强化对小权力的监管,通过公布举报电话、迅速查处群众举报、对违纪违规行为及时通报等方式,形成严查小腐败的大环境,震慑小权力的“强气场”。二、用好电子评价器为治理窗口单位不良风气,很多地方在窗口放置了电子评价器,由群众评判工作人员服务水平,赢得社会好评。然而,这一防范小权力腐败的“特效药”,在一些地方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仅仅当做一种摆设,以应付上级检查。还有一些地方虎头蛇尾,一开始评价器还能正常工作,渐渐就“失灵”了。还有些虽然一直开通,可评价结果一直不对外公开,可信度在群众心中大打折扣。看似简单地按一下键钮的电子评价器,背后连着的却是群众的心声、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用好这个“晴雨表”,可以更好地让群众监督干部,进而刹住“庸懒散”歪风,堵住“吃拿卡要”邪气。一方面,各级窗口单位主管部门需要摆正心态,真正发挥好电子评价器功效,不仅能让群众评,而且还要及时公布评价结果,将其作为窗口干部奖惩依据。另一方面,人大、政协、纪检等监督机构在加强明察暗访的同时,要通过公开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和网上举报平台等,畅通群众举报渠道,以防电子评价器“失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