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干政画外音:在董生对策一集中,王立群先生讲到,汉武帝继位后按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开始办理两件大事,一是兴儒学,任命了信奉儒学的窦婴为丞相;另一件大事,是除弊政,就是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进行改革。然而,汉武帝的这一做法却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她为什么要反对呢?上一集我们讲到窦婴为相。窦婴做了丞相以后一直积极辅佐汉武帝大规模地信奉儒学,汉武帝这个时候做的事情都发生在建元年间,所以有些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的事情叫做“建元新政”。建元新政就是武帝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他做的这些事情,概括起来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兴儒学;另一句话,就是除弊政。关于兴儒学,我们在前面两集都涉及到了,在这里面我们不详细地讲,着重介绍一下他的除弊政。因为武帝继位以后,我们在董生献策中讲过,董仲舒受到汉武帝欣赏的五大原因中间,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变革。按照董仲舒的原话就是更化,这个变革就是要革除一些弊政,就是汉武帝认为妨碍汉帝国进一步强大的一些弊政。这个弊政中间,大体上来说在这个时期有三条。第一条,列侯就国。所谓列侯,就是封的这些诸侯。汉代的封侯,大家都知道,汉代封侯是把一个县封给一个人,这个县叫什么名就叫什么侯。我们曾经说过,把昌平封给你叫昌平侯,顺义封给你顺义侯,是这样一个封法。但是封了侯的这些人,按照规定他们应当到他们的封国去,你封为顺义侯你不能住在京城啊,你应当到你的顺义县去啊,但是不,很多被封的列侯不去自己的诸侯国。为什么呢?京城的生活条件和侯国的生活条件相差太大。另一个原因呢,很多被封为侯的人尚主,尚主就是娶了公主做妻子。皇上在嫁自己女儿的时候,就是把女儿大部分都嫁给侯了,将来成了侯夫人了。这样一来,你想想,假如这个侯要到他的封国去,连着侯夫人一块带走,这个公主就要离开京城,离开皇宫,到一个县里面去,公主也不干。公主也知道待在京城,待在皇宫,条件比在那个县里要好。侯是要要的,侯那个地方是不能去的,这就让很多侯不愿到他那个封国去。还有一个原因,封的那些侯,他封的那些县都是一些政治偏远地区,封了侯的那些人都还想进一步在权力中枢做官,而且汉代基本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先封侯后当丞相,所以你封了侯你将来就有可能当丞相,你要跑到边远的县里面去,你那丞相不就泡汤了吗?所以,他待在京城离权力中枢非常近。但是武帝革除弊政的时候,就是要把这些侯都赶到他们的封国去,所以这样一来就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