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保民而王”的重要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荀子其人其文,了解其思想的独特内涵。2.简介作者: 荀子(约前 313 年─前 238 年),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 32 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 “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4.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輮 róu 跂 qì 砺 l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