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 (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动能的概念 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和单位 3.熟练确定物体的动能值(二)能力训练点 1.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动能的表达式 2.简化物理条件,通过确定与做功有密切联系的物理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养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二、学法引导 通过教师利用学生的知识,通过演绎推论从理论上来论证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并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提高认识。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用心 爱心 专心 1.明确动能的概念 2.计算动能的大小2.难点 理解动能的来龙去脉,领会动能和动量的联系和区别。3.疑点 为什么动能是表示力对物体的空间作用效果,是反映物体运动的状态量?4.解决办法 (1)在功能的关系的基础上演绎推理 (2)列表比较,针对学生认识上的薄弱环节举实例分析四、课时安排 1 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 斜面,滑块一块,铁球两个(质量不相同)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演绎推理,导出公式,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对概念再认识。 2.学生通过演绎推理,导出公式,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对概念再认识。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略)(二)整体感知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在初中就知道了动能的初步概念,在此基础上,提问研究课题,利用前期学过的运动定律,运动学,功和能的知识进行计算,推理,得到动能的表达式,从而明确动能这个物理量的内涵,掌握动能的计算。(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新课) 上学生举出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并归纳出由于物体的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提出研究课题,功能的大小如何确定? (课新教学) 先看一个具体的问题:质量不同的三个物体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不同的水平作用下,通过不同的位移,物体的质量、受力大小、位移列表如下,由三个同学根据表中的列项演算、填空: 123物体质量 m/kg所受水平力 F/N位移大小 S/m水平力做功 W/J物体加速度 物体末速度 物体末动量 物体 4104(40)(2.5)(2 )(8 )(40)4204(80)(5)(2 )(8 )(80)10202(40)(2)(2 )(20 )(40...